夏日的午后,吴先生在法院执行窗口翻着厚厚一沓材料,反复核对着《司法拘留申请书》里的每个字。这笔28万的工程款被拖欠整整三年,对方开着豪车住着别墅,却总以各种借口拖延还款。此刻他正在经历每个债权人都会面临的灵魂拷问:该不该申请司法拘留?
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41条,具备下列情形方可启动司法拘留程序:
重要提示:去年杭州某区法院的创新举措中,对在抖音晒奢侈消费的老赖实施拘留,3天内便促成全额还款。这类典型案例证明,精准把握拘留时机往往能收到奇效。
身份确认文件
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需加盖"与原件一致"章,公司主体则需要最新工商登记档案。某地法院曾因申请人提交过期营业执照,导致整个程序延误45天。
债务凭据原件
包含经过司法确认的调解书、判决书原件。特别注意标注生效时间的法院公章,这直接关系到执行时效。
财产线索清单
罗列老赖的银行流水、不动产登记、车辆信息等有效线索。深圳有位申请人通过外卖APP订单地址,成功定位到老赖隐藏的豪宅。
血泪教训:北京朝阳区某案件中,因申请人未及时更新被执行人电话号码,导致执行人员扑空。保持线索的动态更新至关重要。
建议每月至少三次通过以下渠道核查:
掌握某老赖在私立学校年缴费16万的记录,往往比催收电话更管用。必要时可聘请专业调查团队,这类开支日后可纳入执行费用主张。
面对恶意欠债者,司法拘留就像一柄悬顶之剑。但使用时需注意:去年全国法院系统对2974件错误申请开出司法建议书。维权要有理有据,更要善用智慧。